Posted by J asdasf
Filed in Announcements 112 views
2004年,世界衛生組織《泌尿系統和男性生殖器官病理學與遺傳學》中乳癌的病理類型包括腺癌(腺泡癌)、導管腺癌、尿路上皮癌、鱗癌和腺鱗癌。乳癌占95%以上,所以我們通常所說的乳癌是指乳癌。2012年,我國腫瘤登記區乳癌發病率為9.92%。乳癌發病率為1000000,居男性惡性腫瘤發病率第6位。發病年齡在55歲前處於較低水平,55歲以後逐漸升高。發病率隨年齡增長而增加,70~80歲為發病高峰。家族性遺傳性乳癌患者年齡偏小,其中43%的患者年齡在55歲以下。
時間差療法便是針對三個時段特性而提出的食療法,主張在最適當的時候給病人用藥,務求使不同抗頑物發揮出最佳效用。乳癌的發生與遺傳因素有關。如果沒有乳癌的家族患乳癌的相對風險為1,絕對風險為8,則遺傳性乳癌的相對風險為5,絕對風險為35-45。此外,乳癌的發病率與性行為和飲食習慣有關。性生活頻繁的人患乳癌的風險更高。高脂肪飲食和疾病之間也有聯系。此外,乳癌的發病率可能與種族、地區和宗教有關。
選擇乳癌標靶治療或化療前,最好先了解患者身體狀況,制定合適方案。內分泌標靶治療主要用於激素敏感型晚期乳癌患者。內分泌標靶治療包括去勢(手術或藥物去勢)和抗雄激素標靶治療(比卡魯胺或氟他胺)或去勢加抗雄激素標靶治療。手術去勢與藥物去勢療效基本相同。但幾乎所有的患者最終都會患上激素非依賴性或激素抵抗型乳癌。對去勢耐藥乳癌患者可采用二線內分泌標靶治療或新的內分泌藥物(阿比隆、恩紮魯胺等)標靶治療。激素抵抗型乳癌患者應該繼續去勢,並接受以多西紫杉醇和米托蒽醌為基礎的化療。乳癌骨轉移患者應給予骨保護劑(主要是雙膦酸鹽)標靶治療,以預防和減少骨相關事件,緩解骨痛,提高生活質量,提高生存率。體外放射標靶治療或放射性核素也可以改善局部骨痛。
根據美國的研究,使用pSA篩查乳癌存在過度診斷和過度標靶治療的問題。為了改善這一狀況,由國家綜合癌症網絡制定的《2010年乳癌臨床實踐指南》首次將密切觀察而非積極標靶治療作為前列腺活檢確診乳癌患者的選擇之一。醫生被要求向患者充分解釋密切隨訪和過度標靶治療的風險,這由患者決定。密切隨訪的基本條件是低危乳癌(T1~T2a期腫瘤,Gleason評分2~6分,pSA<10 ng/ml)的病理檢查。預期壽命小於10年的患者:極低風險乳癌患者(T1A腫瘤,Gleason評分≤6,pSA值<10 ng/ml,活檢組織≤陽性切除率<3%,pSA值<0.15 ng/ml.g)。預期壽命在20年以下的患者。